为善敬人励后生
——记人民日报出版社原副编审李敬人先生
姚赣南
四月初的北京,虽已进入暮春,但早晚仍有些凉意。
人民日报出版社原副编审李敬人的女儿李玉梅给我来电,说是要为纪念他父亲逝世三周年出一个文集,正在征稿,问我能不能写一篇。
我回答说:“可以。”接着我问她:“现在已征集多少稿件了?”李玉梅说:“已经30多篇了。”
“这么多啊!能不能发几篇让我看看?”我说。
当天下午,我的邮箱里就收到了大量的回忆文章。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眶湿润了,眼前出现了李敬人先生的生动感人形象。
李敬人先生
李敬人先生籍贯湖南省沅江,年10月10日生。年10月至年8月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学习(也就是后来的北方交通大学),后来在衡阳铁路局、广州铁路局长沙分局、武汉铁路局工作,年至年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际联络部副主任,年初至年6月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任办公室主任,年6月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担任文化组组长,年至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任副编审。
这样一位让人敬重的老干部,在他的晚辈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李敬人先生的大儿子李泮云说:“父亲对工作一贯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仅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也给我们几个子女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本职工作非常忘我,很少见到他有休息。后来父亲的工作几经更迭,他都能很快的进入角色,并都干得相当出色,深得同事们爱戴。”
李敬人先生(左四)在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工作时与外宾合影
二女儿李玉梅回忆道:“父亲从小就酷爱学习,在当年条件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他6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在爷爷执教的小学里读书,稍大一点点,父亲就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些农活,如插秧、除草、收割稻子他样样都干过。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坚持考到大学,这一路的求学之路,让他饱含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不管以后工作多忙,他都一直坚持学习、写日记。”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李玉梅看到了父亲的很多学习笔记和日记,还有学习外语的笔记,记录有国际形势的,还有养生方面的,甚至还有看完《红楼梦》后写的笔记。《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他写道,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人,无姓名无称谓的人,记录得十分详细。他之所以在工作中有那么突出的表现,能从地方选拔优秀干部到北京,是因为他的努力学习和付出。他90多岁了还能每天坚持看新闻、听广播、看报纸。
李敬人先生(后中)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
李敬人先生的小儿媳孟庆荣说:“老公公给她印象最深的是生活简朴,跨栏背心都破了很多小洞也照样穿了多年,但他一直赞助老家的孩子们上学,老公公常说女孩子一定要读书,将来当母亲也能教育好下一代。还设立奖学金,考上大学给予奖励。老公公对父母尽孝,对弟妹关爱,对子女严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榜样。晚年的老公公更是慈爱有加,每个人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事先电话通知全家前来庆生。让我终身难忘的是老公公去世前还记得我的生日,跟看望他的子女说:‘小孟快生日了,买个蛋糕给她过生日’。每每想起我都要流泪。”
李敬人先生的侄外孙女*维深有感触的说:“大外公十分重视后辈的教育,对后辈中每一位考取大学或研究生的学子都给予奖励,就连我作为他出嫁的侄女家的女儿,在考上大学之时也收到了他来自远方寄来的奖励,从来不会厚此薄彼。不仅如此,他还为家乡捐资修建祠堂,给学校捐款,以鼓励更多寒门学子,如同教诲自己的子孙后代一样,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曾在李敬人先生家做保姆的女儿曾梅先热泪盈眶地说:“年,因机缘我母亲来到北京照料大外公李敬人患病的老伴龙桂英。那时的我还刚进衡阳卫校读书,家庭经济状况让我选择读中专,高中和大学没敢奢望,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我也希望早日毕业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中专毕业,在深圳流水线上做事。是您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励我考大学,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学习,年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南华大学,做了一名护士。大外公!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已于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相信在天堂的您听到这个消息,一定比任何人高兴,也请您放心,我也会一直心怀感恩,将爱传承。”
准备出版的《李敬人纪念文集》封面设计图之一
李敬人先生对教育的重视与付出,是众多回忆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侄子李剑光回忆道,李敬人伯父退休退得早,工资并不高,他生活勤俭朴素,在九十年代就把省下的几万元钱捐给家乡作教育基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二十年来,庙下李氏教育基金会获得族人捐款达几十万元之多,支持金榜题名的学子多名。这是李伯父和社会贤达做出的杰出贡献。他的品德,敬人、爱人、助人、感人之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奋进。
在众多的文稿中,我找到了李敬人先生的一份遗嘱。他在遗嘱中写道,我这几年从退休金中节余下来的存款,为数不多,都在银行存折上。我想将其作为奖学基金。我们的后代中,有考上大学者,每人奖励一万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两万元。主要是想通过这一举措提高一点我们家后代的文化层次。因为一个没有高度科技文化水平的民族,是永远也强盛不起来的。
李敬人先生儿孙满堂。在他孙子辈的孩子中,他们眼中和脑海里爷爷、姥爷是怎样的形象呢?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您穿着一件白色的内衣,外面搭着一件朴素的衬衫坐在那树荫下对着我们笑,讲述着您当年的事迹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期许。”
另一位说,每次看着您走到我们家前面,是一成不变的姿势,双手背在背后,走走、停停、看看。有次您在前面走,我弟就在后面学着您走路,您回头看到他,笑得直不起腰了。您的笑永远是那样的慈祥,永远那样让人心里踏实,那笑容,铭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还有的说,我们小时候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姥爷都是可以搞定的,不分文理,在他那老花镜后边,有着智慧,能解决一切困扰我的难题。我想,家里几乎每个屋都有的书架,便是姥爷无所不晓的底气吧。
看了许多文稿后,我便构思如何写纪念李敬人的文章。
本文作者缅怀李敬人先生书法作品
我准备写上以下这段话: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上善若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李伯父的为人处事,就像流水一样,就像他的名字“敬人”一样,总是那么敬人,那么低调,那么谦恭,那么实在,泽被他人而不争,有容天下之胸襟。
看罢几十篇纪念文稿,内心充满了缅怀与敬仰之情,我真心希望文集能早日问世。
正如李敬人的外孙徐嘉康在回忆姥爷文稿结尾时写的那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生活是一颗种子,种下善意,便会收获温暖,种下感恩,便会收获美好。”
一支支的蜡烛与心香,点燃的是萦绕在我们所有晚辈心间对李敬人先生永久的思念。
(本文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李敬人先生所在单位30多年的同事、朋友)
更多文章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