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蛤蟆鱼食在淅川征稿作品之十三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工作之余,我漫步在鹳河岸畔,“卖蛤蟆鱼!”,我循声望去,一位村姑推着小车缓步前行,招揽顾客,这便勾起我童年的记忆。

我的家乡位于豫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比较清贫,红薯是全家的主粮,红薯干红薯面,离了红薯没法活。为了变个吃法,乡亲们便将红薯干磨成面,做成蛤蟆鱼。

我家姊妹多,劳力少,家底薄,属于缺粮户。母亲便想方设法用红薯干改善生活。好红薯干(未淋过雨)直接下锅充饥或贱卖补贴家用,稍有点发霉的红薯干打成黑面(红薯面),做成蛤蟆鱼充饥,吃着有点苦。若家里来客,母亲便少掺点白面(小麦面)冲淡黑面的苦味,做成蛤蟆鱼待客。有年夏天的中午,家里来客,母亲烙了个小油馍,做了点蛤蟆鱼,饭刚做好,我哭着要吃,母亲说:“先让客人吃,剩下的都给你吃”,我坐在堂屋门坎边,眼不时地盯着小桌上的馍。陪客的父亲将最后一块馍泡到客人的碗里,我便嚎啕大哭,弄得客人很难堪。为缓解局面,父亲忙将自己碗里的蛤蟆鱼让我吃,因为蛤蟆鱼里有白面和香油,好歹也算打个牙祭,便破涕为笑。客人走后,父亲为此事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

红薯蛤蟆鱼做法很简单。水烧开后,左手抓红薯面往锅里撒,右手用勺子不停地搅,当一锅水变成面糊时,停止撒面,继续用勺搅,以免红薯面汤烧糊。当红薯面汤煮熟后,熄灭锅灶膛的火,舀上一盆凉水,用勺从锅里舀红薯面汤,放到用葫芦做成的漏瓢,红薯面汤犹如鱼儿漏到凉水盆里,待放凉。捞一碗,浇上用开水浸泡干酸菜汤(当时没钱买醋),滴几点香油、辣椒和蒜水,搅拌均匀,即可享用。在夏天或酒后,吃上两碗蛤蟆鱼,真是无比爽快,解暑充饥,可谓一箭双雕呀!

岁月如流,弹指一挥,我幼时的家常便饭如今成为人们的美食,这是农村改革的成果,也是农村小康生活的生动写照。(作者单位:淅川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博主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

朋友委托的小广告淅川县大自然旅游文化购物城主营:四季花卉,名优土特产,渠首龙井茶,丹江鱼,根雕,奇石,虎晶宝石,玉画,钧瓷,古玩玉器,红木家具,民俗古物,名人字画,非遗剪纸,烙画,版画,装裱书画,旅游纪念品,丹江游船船票和景区门票销售,研学研旅服务等。财富品鉴:淅川田

原创不易,打赏随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