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延安到过延安的名人,直观感受如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708/4894936.html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民主——延安新的名片

西安事变前后,在陕北的中共中央除了强调“抗日”,就是“民主”。赴延知青大多是民主青年,认为在延安可“民主、自由、平等”。年2月上旬,范长江采访陕北,中宣部长博古、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亲往西安迎接。

毛泽东在窑洞对范长江说:

共产*的要求是希望中国走上民主之路,以民主求统一求和平;和平统一之后始可言抗日,为实现民主*治,共产*当可放弃土地革命、苏维埃和红*的名义;中国将来当然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治。

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次提及民主:

争取民主是目前发展阶段中革命任务的中心一环,看不清民主任务的重要性,降低对于争取民主的努力,我们将不能达到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争取*治上的民主自由,则为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年5月,毛主席在高层会议上∶

和我们合作的知识分子不但是抗日的,而且是有民主思想的、倾向于民主的。没有民主思想,他们根本就不会来。

此时入*的大学生谢韬:“共产*关于民主的*治主张,使我们感受到强大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促使我们下定决心成为共产*人。”

在延安办报纸刊物,只须征得单位同意,再向中宣部申请报告即可,几无不允。经费通常为募集或设立专项基金,或从单位经费中划拨。

2、访问延安的国内知名人士的切身感受

中外记者对延安的采访报导多传递正面信息,最早进入的美国记者斯诺、国统区记者冒舒湮(~,明末四公子冒辟疆后人),认定中国共产*正在致力民主*治。

年初,汉口《抗战三日刊》连载冒舒湮《边区实录》:

总之,边区的行*制度是要向着“使早达到宪*时期”这一目标前进!”,“共产*虽然声明不放弃马克斯列宁主义,然而这并非说就是主张阶级斗争。改善*治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抗日,而非夺取*权。”认为中国共产*对内赞同民主*治、对外从事抗战,“放弃苏维埃而无遗憾”,连士兵都会说:“我们非放弃各种形式的苏维埃权力不可,日本的侵略已强使国民*恢复了革命的倾向,所以我们能够和它合作了。”

台湾名士丘逢甲之子丘琮(~),年2~4月以广东中山大学教授身份访问延安,盘桓二月余,发表观感:

他们从上到下,各机关各部门办事效率极高……上级没有官僚架子,下级敢于负责办事,公务从未互相推护,与国民*的腐朽的衙门作风真是迥然不同啊!……延安诸公,谦恭下士,喜闻摘过,邦纳善言,彬彬有若古贤之理想境界,殊出外界意表。”

年5月31日~6月8日,南洋侨领陈嘉庚访问延安,对边区风气、治安极为满意。回重庆后发表演讲:

生活比前较好,至公务员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者枪毙。县长则为民选,公务员等每日工作七小时,加二小时学*义。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他断言:国民*蒋*府必败,延安共产*必胜。

整个抗战时期,延安得到华侨及各路爱国人士资助元,仅年10月~年2月,经香港转来的侨捐就有50万元。宋庆龄从菲律宾汇来六千元。年总共得侨捐近万元,年万元。

抗战后期,延安通过“改造二流子运动”及努力消灭乞丐,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武道在《我从陕北回来》中盛赞:“老百姓生活进步。”

当时延安只有四名警察,依靠严密的基层组织与路条制,“小股土匪不易存在,社会秩序已趋安定。”

年7月,延安开展“十一运动”:

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四、每乡一所民办学校或夜校、一个识字组和读报组、一块黑板报、一个秧歌队;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每乡一个医生,每村一个接生员;七、每乡一个义仓;八、每乡一副货郎担;九、每户一牛一猪;十、每户种一百棵树;十一、每村一眼水井,每户有一处所。

年7月*炎培访延观感:

*府好像对每一个老百姓的生命和他的生活是负责的;中国共产*今天的局面,是从艰苦中得来的。他们是从被压迫里奋斗出来的。他们是进步的,他们在转变,他们现在望着“不扰民的目标上尽力做去。”

回渝后,*炎培撰写“一看就感觉到共产*完全为人民服务”的小册子——《延安归来》,并违反书报检查制度径直印刷,表示:我不是替谁宣传,乃受“良心的使命”。《延安归来》初版两万册,几天之内抢购一空,添印十几万册,畅销一时。

3、到访延安的国际友人的切身感受

年6月,毛泽东对北美客人讲:

虽然中国共产*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一定会实现。但只有在中国完成资本主义民主以后才能实现,而且国共两*继续目前的合作,新的社会制度便可能通过不流血的投票方式实现。任何人都不得把新的社会制度强加给中国人民,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一个新社会制度的需要,因此会自然而然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这番“新民主主义论”,使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认为中共已经是代表中国未来希望的新方向。

年4月,美国驻华参赞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去了一趟陕北、华北根据地。

向蒋介石汇报:

“”我相信中国共产*在敌后实行代议制*府所采取的步骤。他对中国人的整体判断竟是:“中国人基本上是个人主义者”、“这个国家的民主意识是很强烈的”,他称延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源头”,评价毛泽东“他提供了中国现代的自由思想的基础”,“这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里在这里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的公正的生活。”认为国共两**纲完全相同:“共产*和国民*都赞成孙中山晚年制定的民族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和民生,只是在达到目标的方法上有些差别。”

年3~4月,美国作家海明威携夫人一路考察韶关、重庆、昆明等地,与中国共产*方面接触仅周恩来一人,交谈时间也不长。海明威回国后向华盛顿汇报:战后共产*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那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是共产*人。

其他访延美国人也说:“在边区逗留的全部时间中,没有听到经济贪污或男女关系方面的丑闻。”一位美国人与朱德共进午餐,朱德让添小米饭,炊事员却端来白菜。告诉总司令:他当天的粮食定量已吃完。

年7月、年3月,美国中印缅战区司令*治顾问、美*观察组成员约翰·谢伟思在延安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数次长谈。

年9月3日,他给美国*府的*情报告中:

如果承认存在国民*崩溃——主要由于它自己的不妥协态度——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考虑中国什么力量会起而代之。现在看来,最强大的力量肯定是中国共产*,而且在不要很长时问之后,它就会统一全中国。即使共产*没有机会上升到控制地位,我们必须预期,由于它显示的活力和它赢得的人民支持,它将是中国有影响的*,并且是在必将代之而产生的民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竭力建议美国*府与中共合作,认为向中共提供援助有助于早日打败日本,因为中共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气象与力量、一种和敌人交战的愿望,在国民*中难以见到。

美*观察组长包瑞德对延安的*民关系赞不绝口:

共产**队则几乎总是能得到当地居民的合作和支持,当地居民总是找到好机会获得关于敌*的重要情报,并且很愿意把情报报告给共产**队。

年10月,雷伊·卢登等美*人员前往华北执行观察任务:

在华北,老百姓支持共产*的证据比比皆是,而且显而易见,使人不能再相信这是为欺骗外国来访者而设置的舞台。一个统辖着这样广泛的地区,而且全是由中国人掌管的*府,能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援,使民众参与发展工作,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是第一次。

年11月,另一观察组员大卫斯报告:

蒋介石的封建的中国是不能同中国北部的充满生气的现代的人民*府长期共存的,共产*一定会在中国扎根。中国的命运不决定于蒋介石,而决定于他们。

年,费正清记录下美国人对延安的感觉:

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变成了一个*治上的世外桃源,有几位从那儿回来的访问者,讲起那里的景象时,都带着极为兴奋的神情,就像刚尝过天降甘露一般。

年代,费正清:

当时,延安中国共产*的蓬勃朝气和并非做作的平均主义,并非由于埃德加·斯诺所着《西行漫记》一书而出名。所有到过延安的人——林迈可、美国领事雷·卢登,医护人员等都证实这幅图画的真实性。于是,延安那遥远的地方就日益令人神往。

4、稿酬——征稿启事

延安稿酬至少从年6月就出现了。抗日剧社乃江西红*长征途中组建的演出团体,直属红一方面**治部,社长危拱之。

年6月3日,剧社在《红色中华》报上发布“征求剧本启事”:

凡是经过审查后,有小部分修改尚可表演的各种剧作品,一律给以酬报:一、话剧、歌剧,一般每出大洋贰元;二、活报每个五角;三、歌及土调每个两角;四、倘有特别出色,表演有很大成功而受看者称许的,给以特等酬报;五、双簧及滑稽的短小作品与活报大洋贰角。

年8月,红二、四方面*还在长征途中,为“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中共中央决定出版《长征记》。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联名向红一方面*各部发出征稿电报与信函,希望积极撰稿,展示长征实况。征稿信曰:“来稿请于九月五日以前寄到总*治部,备有酬,聊致谢意。”

年10月28日,红*总*治部发布〈《红*故事》征文启事〉:

供给红*部队的课外教育材料,为着宣传红*的战斗历史,特决定编辑《红*故事》丛书。每稿至多不超过二千字……来稿采用后,酌致现金或物质报酬。

年4月15日,隶属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大众文艺》创刊,毛泽东题写刊名,萧三主编,第一期刊登约稿:“来稿一经登载,酌致薄酬。”

年8月1日,中共西北局宣传部的边区大众读物社创刊《大众习作》,毛泽东题写刊名,致信社长周文,对该刊赞赏有加。创刊号“约稿”:寄来的稿子,凡是登载出来的,每一千字送稿费一元。

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博古任社长,毛泽东题写报名与发刊词,“创刊号”报眼刊出”本报启事”(二):

本报竭诚欢迎一切*治、译著、文艺作品、诗歌、小说……等等之稿件。一经揭载,当奉薄酬。

年9月,延安业余杂技团登报征集魔术、武术、双簧、大鼓、相声等稿件,说:

“来稿经采用者,致以每千字三至五元稿费。未经采用,但本团认为有保留与研究价值者,亦致稿酬,余稿一律退还。”

这则启事的特别之处有二:一是以千字为计酬单位,同时照顾到稿件质量;二是留下的稿件也给一些稿费,比较合理。

延安作曲者协会与音协,年4月发起“聂耳创作奖”,为当时较高有奖征曲活动。

合唱:

甲等九十元,乙等六十元,丙等四十元;齐唱与独唱:甲等七十元,乙等五十元,丙等三十元(得奖作品之歌词另致稿酬)。

5、稿酬的不同形式

年前钱物稿酬并存,之后多为现金稿费。但“物酬”并未绝迹。在物资极端匮乏的延安,“物”为生活所必须,同样珍贵。“物酬”包括毛巾、肥皂、笔记本、纸张、铅笔等。这些物品当时奇缺,公家所发根本不够用。文化人每月按规定、分级别供给几张纸,领取时严格登记。一张纸当做两张用(两面写字)。能用上新毛巾和肥皂,属于“上档次”了。所以,写稿得到“物酬”,很自豪、很骄傲的大事。还有的物酬为赠送书刊,以刊为酬。

年9月创刊的《歌曲月刊》稿约:“来稿发表后,以本刊一册为酬,版权归作者所有,但本刊有选编权。”一年后该刊改为《歌曲半月刊》,仍是“来稿选用者,可以本刊为酬”。该刊约为2~5角/册。

延安早期油印刊物基本无稿费,以赠送一份当期刊物为酬,后来的铅印报刊才支付稿酬。年物价飞涨前,稿酬标准大体为1元/千字。也有铅印刊物不给稿酬的,如《文艺突击》。年初,毛泽东委派边区教育厅长周扬参与《陕甘宁边区实录》编纂:“备有稿酬(每千字一元五角)”。

还有一种特殊稿酬,年鲁艺秧歌剧《兄妹开荒》红透延安,中央*校炊事员给演员送来两双袜子、两条毛巾、两块洗衣皂:

“这些东西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这是由于炊事员工作的特殊需要专门发给他们的,他们舍不得用,送给我们,面对这些东西,我们感动得都哭了,就是在演出中,也常有老乡端出米酒送给我们,这一切给了我们极大鼓舞。

6、稿酬怎么花?

一般作者得到稿费,多买些书刊或生活必需品。文化人的稿费多是主动与人共享,或是被朋友们借走,独自享用的情况极少。这几乎成了一种特有的‘’延安风气”或约定俗成的“规矩”,如“小气”会受到朋友非议。

延安作家卞之琳(~0)回忆:

“谁要是从邮局接到重庆、香港以至上海孤岛汇来的一笔稿费,就招呼朋友,三三五五,一分而光。”

《一个中国革命者的私人纪录》详细记述萧三夫妇、萧*夫妇,用稿费在餐馆消费的生动场面。它说:

萧*那时有点钱,点菜花样多,酱牛肉、卤鸡、卤肝、叉烧肉样样都点一些,喝了白酒,剩下的菜,统统打包带走”;“萧三一家刚来胜利食堂,多吃西餐……慢慢地他们一家改吃中餐,点一份炒肉丝,简简单单,吃饱为止,萧夫人(俄罗斯人)很会点菜:糖醋里脊、青椒肉丝如此等等。”

周立波、陈学昭、曾克、张季纯、钟敬文、马可等都谈到过当年延安“一人得稿费,大家去消费”的愉快经历。

年,鲁艺文学系学员穆青(~3),几篇通讯发表于延安、重庆——这在同学中引起了反响,一来那时很少有人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二来能收到10元、20元的稿费,这对每月仅发二元津贴费,只能吃到南瓜、土豆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因此,不管每次是谁收到稿费,大家便欢呼雀跃,到桥儿沟街上买些热烧饼和一碗碗羊杂碎,饱餐一顿。

穆青有了文名,学校动员他上《解放日报》,鲁艺各级领导动员谈心。“当时我们都不愿当记者,一心想努力成为一名作家。最后,由副院长周扬约至延河边,从组织纪律性说到爱伦堡——当记者并不妨碍当作家,沿着河岸走了几十个来回,终于被说服了。”

年8月30日,穆青与同学张铁夫一起来到《解放日报》,“从此,我便结束了令人留恋的鲁艺文学系的学习,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直到今天,整整四十五年。”

年8月田家英收到一点稿费,邀请陆石上延安北门外小饭馆,要了一盆回锅肉、一个“三不粘”、两碟小菜、两碗陕北*米酒。39年后陆石(~,中国文联秘书长)仍感慨:“这在当时,已是很丰盛的午餐了。”

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得到稿费,大都把“外快”用于赞助公益或个人应酬。年“延安各界纪念五四青年节筹委会”发起有奖征文,历时一年多,征得作品一百五十篇。第二年6月9日评选结束,毛泽东捐赠三百元为奖金,周恩来、王稼祥各捐两百元,吴玉章捐一百元,董必武捐五十元。

毛泽东用《论持久战》的稿费请许多人“大吃一顿”并组织延安哲学研究会。

年初,延安民众剧团经济拮据,毛泽东、李富春各捐一百元,贺龙送来二十元,柯仲平一宣消息,全团欢腾,买了一头驮驴、一盏汽灯、一些化妆颜料,服装则向群众临时借用,老百姓大多把演出当真人真事。

延安首长的钱主要来自稿费,年,毛泽东再送给剧团三百元(据说是《论持久战》稿费),周恩来、董必武、博古也各给剧团送了五十元,陈云捐了一台照相机,剧团大大“阔”了一把。博古也经常捐稿费给新华社、《解放日报》俱乐部做文娱经费,俱乐部每周六组织舞会、娱乐晚会,多少要用点钱。当时延安只有一辆自行车主人是罗瑞卿,据说罗用《八路*的*治工作》稿费所购。

年6月下旬,延安举行欢迎周恩来、博古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一把“大提琴”是一把胡琴固定在一只空“美孚”汽油筒上。年,美国作家贝尔登慕名访问赵树理(~),在晋冀鲁豫中央局见到这位农民作家。此时,赵树理作品营销中外名扬欧亚。

贝尔登问:“你的书销行这样广,得到的稿费和版税一定非常多吧?”赵树理回答:“不,我并不计报酬,我们实行的是供给制。”贝尔登大大激动起来:“嘿,他们剥削了你!如果在我们美国,你早就成了富翁!”

赵树理笑了:我们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要求作家的标准便不同。写作,这就是我为*的事业工作、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战斗岗位!”

美国作家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虽然延安文化阵地局促单一,稿费总量低薄,物质刺激力量不强。但正面效应则是万目争睹,一文既出,声名鹊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