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届国展投稿和入展作品中,行书的数量在各书体中总是最多的。然而,不少评委和作者却感慨,行书入展数量最多,竞争反而最为激烈,因而认为,国展创作最好不要选择行书。我认为不无道理,归纳原因有四:首先是行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水平高低,一眼就能辨别,侥幸入展的不多;其次,技法难度较高,创作容易露马脚;第三,行书作者高手多,要想突围有难度;第四,虽然入展数量多,但投稿与入展数量不成正比,入展概率往往小于其他书体。这都是事实,但大多数作者和我一样,从心底里喜欢行书,不忍轻言放弃,故知难而上,百折不挠。我个人在多次失败与成功的投稿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在此不妨与大家分享:谢少承书法一、作品的取法。东汉以来,传世的行书刻帖和墨迹浩如烟海,初学者不知从何入手,国展投稿更不知选择哪种风格创作有把握,于是很多想在国展中一展身手的作者,把曾经获奖、入展的作品作为阵前磨刀的学习对象,花费大量精力,以期速成。殊不知,这些获奖、入展作品有些还没有进入书法艺术的堂奥,盲目跟风,也许能收获短期效应,但终因趋时风而失古风,捞眼前小利而失长远目标。我认为,要想在国展中有所斩获,必须在历代经典书法中找出路,取法乎上,才是正道。谢少承书法就学习行书而言,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主流书风共性的东西多,应有所了解和掌握,这些共性,合乎世人共同的审美倾向,具有包容性和可塑性,能左右逢源,是开拓其他书风的基础,未来即使我们去学张瑞图、何绍基、金农、赵之谦等与主流书风相悖的风格,仍然会有所增益。主流书风的代表书家有二王、颜真卿、杨凝式、苏轼、米芾、赵孟、董其昌、文征明等。从历届国展入展的行书作品来看,主流书风占有优势,而师承民间书风、碑派书风以及个性化鲜明的书风所占比例小。谢少承书法二、作品入展的类型。从书风选择上,上面已提到,二王一系的书风占优;从尺幅的大小上来看,大尺幅作品抢眼,展厅效应占优,小尺幅作品容易淹没;从字体的大小上来看,大字虽有气势,容易产生展厅效应,但对用笔、特别是对点画的运笔过程要求更高,有时一根墨线要有复杂的组合动作去完成,出现败笔是常有的事。反之,小字行书笔法容易到位,运笔相对简单,失误明显减少,所以写小行书能取巧;在作品的形制选择上,条屏中堂居多,横披、册页、手卷较少,而这些条幅中堂作品的形制多数是化整为零,就是把大幅作品分割成多个块面完成,最终把小块粘合成大幅。优点是小块创作可以反复修改,分别加以完善;从一幅作品字体的变化上,其主体内容、标题和落款分别用不同书体书写,如主体内容为行书,作品标题用隶书,落款用楷书等,以此来调节视觉感受,但这都是当今展厅效应的衍生品,古代作品几乎没有,今人也有不屑为之的。谢少承书法三、特点趋势。从前几届国展行书入展情况看,左右国展作品风格和形式取向的无外乎中国书协征稿启事的要求、评委的主流审美倾向以及不同时期的书坛整体风尚。可以预见的是,以二王书风为主的行书创作依然会是重要方向,但调整不可避免,个人认为的调整变化有:一是对个性的强调。艺术个性是作品的灵*,随着书法艺术探索的不断深化,对传统书法审美简单地照搬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必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个人的风格特征,彰显时代风尚。但是,书法的许多规定性,如约定俗成的笔法形态、结字与章法的一般规律及工具材料等,又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个性语言的发挥。无数个案证明,书法风格的探索如果不按美学法则去循序渐进,便会误入歧途,堕入俗道和魔道。因此,学习经典与开辟新境,必须是以个人深厚的技法积淀和对审美敏锐把握能力为前提的,前者需要基本功,后者需要文化内涵;谢少承书法二是文化因素的融入。中国书协提倡当代书法创作彰显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书法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所举办的青年骨干国学班和在近期书法展览中要求作者自作诗文等都是具体落实,这一趋势可能会被书坛逐渐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定下来,这就对未来的国展书法创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作者们不仅书法创作能力要强,文化修养的积累同样要有备无患。四、问题与建议一是当前大多数国展作品基本功不扎实,技法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用笔简单率意,古人说“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怎样表现这种厚重与险峻,有时笔锋方向要有三到四个转换动作,而且书写动作连贯快速,而到了我们写一点的时候,已简化成干巴巴的一个动作了,这只是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再如工具材料不够讲究,写小行书用化水的生宣、秃笔和胶性重的墨汁,写出来的字迟滞笨拙,还误以为老辣生涩,让人哭笑不得。这些可以避免的问题,只要重视起来就可以解决。谢少承书法二是选择自作诗文作为创作内容有风险。作品为自作诗文本是好事,但是也有变成坏事的,一方面问题在于有的作者本不擅文辞,却要勉为其难,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是主办方对自作诗文审读要求过高,造成遗憾,如律诗颌、颈二联,有工对和宽对之别,工对自无问题,而宽对如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句,“翼”与“通”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根本就不对仗,但整体感觉是对仗的,这类诗句,若以国展自作诗文来要求,审读时恐怕会作为硬伤落选,而作者无从知晓,也无辩解的可能。所以自作诗文要把风险因素考虑进去,宁可中庸,不可冒险。谢少承书法三是有的题款内容和位置不够讲究。一些作者喜欢在题款上玩花样、做形式,恰恰在这里会出现问题。曾有评委撰文批评投稿作品的落款将诗文作者的生卒、字号、郡望、生平事迹等一一列举,枯燥乏味,引起反感;有的撰写创作感慨,内容肤浅俗气,语病多多;题款位置应是主体创作的补充,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有的题款内容过多,喧宾夺主,有的题款位置不对,使章法失衡。这些都是作者经验不足或文化功底薄弱造成的,平时应多揣摩古人和当今名家的题跋,以期纠正自己的不足!本文作者:谢少承(中国书协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