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五届青年展漆钢反映了当代青年书家

中科爱心救助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漆钢:反映了当代青年书家创作向前发展的态势

何后得(安徽)

如何看待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如何明鉴是非,持论公正地评价此次展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我们既要看到问题,也应以积极和发展的眼光来讨论其得失。我以为,此届展览有如下几点值得肯定:一是从投稿作者技术上来看,已具备很好的基础。若单纯以技巧而论,很多作者较之前辈书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关于技巧,有人认为当今书家徒有技术而丧失内涵。

但是,从当代书法几十年来的发展来看,注重技巧的磨练是经过了各种各样“主义”和“观念”失败后的理性选择。无数的例子证明无技巧能让天才变得平庸,重技巧也可能让平庸者变得杰出。二是很多作者学有所本,并可以看到其对于传统碑帖的多样融合与把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时代审美风貌的自觉探寻,部分作者表现出不错的功力与才情。三是众多作者对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有着自觉的探求。近年来,经常有文章讨论当代书法的问题。客观地说,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相比,古代书法作品中对于点画结字的锤练、书体风格的多样、超越时空的人文精神内涵等方面,当代书法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是,当今书家也并非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侯少楠(上海)

当今书法在章法形式方面的拓展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而注重整体章法的变化在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也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当然,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从组织与作者本身所揭示的一些问题也应加以注意,一是展览的征稿不能持续吸引老作者参与是一大遗憾。由于目前除“兰亭奖”以外的所有展览取消了评奖,这使很多作者失去动力,一旦加入中国书协后就患得患失而不再投稿,以致投稿作者中不乏大量的初学者。一些有实力、有影响的作者未投稿参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整体质量。个人认为,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如果不能持续吸引有实力、有影响的作者投稿,其结果必然会更像新人新作展。二是横向取法的作品在来稿中依然大量存在。一些作者参展心切,简单取径当代名家的现象依然突出,更有不少抄袭作品在初评中即被淘汰。三是自作诗文虽提倡了多年,但并不理想。尽管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的征稿启示中对征稿要求有“提倡投稿作者自撰书写内容,文白均可,内容要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诗、词、曲、赋、联、文等体裁不限”的表述,但从评选结果来看,自撰书写内容仍然有诸多问题。以自作诗而论,很多诗作平仄不协,用韵错乱的现象比比皆是,更遑论其他了。

时下书法界有一个现象,不管是什么展览,只要在展览开幕后,都会召来各种各样的置疑和批评。这本来应该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是在这些置疑和批评中,我们往往看到太多带着情绪的非难,甚至谩骂远远多过了理性、客观的思考与认识。

刘广文(广东)(局部)

作为一名书法组织工作者和此次展览的评委,个人以为,书法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不计其数的各类展览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看过太多展览以后,出于对优秀作者和好作品的期待,自然让人对其越来越挑剔。一个展览中有那么几十件让观众满意的作品并不容易,如果有二三十件让人有所触动的作品应该就是一个成功的展览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无疑反映了当下青年书家书法创作向前发展的态势。与其他艺术相比,书法成才的过程较其他艺术形式相对要漫长,今人即使穷其一生的努力而尚在门外者亦不在少数。我们如果回望历朝历代的书法作品,后人无论再怎么努力,无论怎样左冲右突,都会有人发出“今不如昔”的浩叹。这固然有古代书法整体水平太过强大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贵古贱今”“贵远贱近”的影响。《文心雕龙·知音》所谓“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其实,我们如果冷静、理性地看待每个时代真正有着“法度”意义的,可资取法、研习的经典作品,相对于数千年来的整个书法历史,其数量和书家并不算太多。举一个例子,当今习大草者众,但值得大家终身取法、研究追摹的狂草大师无非也就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等寥寥数人而已。这让我想到经常参观各地的文博机构,那些乡贤的作品,虽然大都不会差到哪里,但真正让人感觉到高不可攀的也并不多见,过多地期望一个展览给我们带来惊喜本就不现实。

*(本文作品选自《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

(文章来源:中国书法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