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8期黄瓜原为胡瓜外一篇

文/孙延宜(山东)

自从有了蔬菜大棚以后,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黄瓜了。

黄瓜是家常菜肴常见的材料之一,或炒或拌,鲜嫩可口。市场上的黄瓜大都青葱可爱,似乎叫其“青瓜”更合适些;黄瓜浑身带刺,似乎叫其“刺瓜”也不错,真不知先人为何要叫它“黄瓜”呢?

原来,黄瓜并非中国土产,而是来自西域,最初叫“胡瓜”(“胡”在古代指的是北方或西域的少数民族,后来词义演变,泛指国外的东西,这种从西域引入的瓜就被称为“胡瓜”了)。南北朝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登基做皇帝后,对国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于是,石勒颁布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次,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时,襄国郡守樊坦衣衫褴褛地走了进来。石勒见状,很不满意,问道:“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见朕?”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随口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抢了我的衣物,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话刚说完,樊坦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谢罪。石勒见他知错,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来到樊坦身边,指着一盘胡瓜故意问道:“这是何物?”樊坦知道石勒有意考问,于是恭敬答道:“黄瓜也。”石勒听后方才满意。

由于黄瓜的“黄”是“黄帝”的“黄”,亦与“皇帝”的“皇”同音,所以大家都向樊坦竖起了大拇指。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为黄瓜,在朝野内外传开了,一直沿用至今。

启示与启事

在荆河休闲长廊散步时,发现河边多处张贴者一张张打印的“寻狗启示”,令人哭笑不得。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里的“启示”系“启事”之误。“启示”与“启事”仅一字之差,读音相同,但其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混用。“启示”既可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作为名词使用,前者表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如:这本书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后者表示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如:这部影片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而“启事”,则为一种常用文书,即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等的文字,诸如“征稿启事”、“寻人启事”、“售房启事”等。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将“启事”打成“启示”之类的错误,都是电脑(汉语拼音打字法)惹的祸。但笔者却不敢苟同,觉得关键还是在人:一是少数人确实没有理解透相近字、词的含义;二是一些人打字时精力不够集中或者过于疲劳;三是检查校对不够认真细致。如果这“三关”都过了,那类似的差错一定会大大减少或避免的。

愿这张“寻狗启示”能给我们留下一点“启示”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