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苏州ldquo断齑画粥rd

北京中科曝光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39.html

断齑

画粥

释义:断,断开;齑,捣碎的姜、蒜等腌菜;画,同“划”,划开。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也作“断齑块粥”“划粥割齑”。

人物:北宋范仲淹

出处:北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州一带),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唐朝晚期,中原兵乱,范仲淹高祖到江南任职,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五代十国时期,范仲淹曾祖、祖父、父亲均在吴越为官。

范仲淹出身官宦世家,怎么需要“断齑画粥”,生活如此贫苦呢?

吴越降宋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任武宁*(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出生在节度掌书记官舍。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病逝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姓朱,取名朱说。据《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长大后的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昼夜苦读,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就用稀粥充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清苦。这就是“断齑画粥”在正史中的记载了。北宋魏泰专记朝野轶事的《东轩笔录》对范仲淹年少刻苦求学的经历加以演绎,就有了“断齑画粥”这一典故。

数年寒窗苦读之后,范仲淹得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官至参知*事(副宰相),推行庆历新*,用毕生经历诠释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宋史·范仲淹传》评论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年少时断齑画粥、刻苦求学的范仲淹,从*后心系民生疾苦。宋仁宗景祐元年(),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范仲淹调任家乡苏州治水。到任后,范仲淹采取“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方针,亲力亲为,指挥疏导吴淞江,导引常熟、昆山入江通海水流,成功化解水患。他还以自己的积蓄购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称为“义田”,建立“义庄”,设立“义学”,使得同族的贫苦子弟免遭饥寒之苦,受到必要的教育。

年少时断齑画粥、刻苦求学的范仲淹,从*后心怀寒门学子。范仲淹任职苏州时,在南园买得一块地,准备建宅安家。风水先生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住于此定会世代富贵。范仲淹听说后,反而在这块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意欲让整个苏州世代文教昌盛。他还邀请胡瑗等著名学者来苏讲学,影响遍及全国。后来,宋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元代郑元佑《学门铭》)

可以说,正是年少时断齑画粥、刻苦求学的经历,让范仲淹时刻心系民生疾苦、心怀寒门学子,也因此形成了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长期

征稿

以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苏州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苏州故事为主。

每篇文章字数在字以内,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以系列为形式提供稿件。鼓励配原创图片。

来稿一经采用,即支付相应稿酬:

1、原创文稿类:文章首次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