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除了惶恐,大概就是大把的“时间”。一位做编辑的朋友发来信息,TechnoieticArt杂志在征稿,要不要试一试?这是一本科智艺术领域的国际专业期刊,机会来了,且有时间,当然要试一试。
开始动笔,就茫然了。从学校毕业20年了,写论文早就是件陌生的事儿,更何况是英文论文,要怎么玩儿?
1、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写什么?还好家里有位贵人,20年前擅长组织论文,据说英文论文投稿命中率达到80%对章先生。他告诉我,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个简单的原理,对应分析,老外搞研究喜欢小而简单的问题。
适逢全部教学活动从教室转向线上,所有人面临新的状况,这样的时候往往会有最新鲜最敏感的心理体会,我隐约感觉能在这里找到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我尝试着体会和分析师生双方的心理变化,论文的题目就叫做《在线教学对参与各方的心理影响》Researchonthepsychologicalimpactandimplicationsofonlineeducationagainstparticipants.
2、立言的态度社会人说话,张口就来,虚虚实实,到了学术的世界,寸步难行。任何观点要有依据,如果借用了别人的观点,就要找到源头,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哪里说的,他是怎么说的,都要追根溯源,标注清楚。记得我的老师曾要求我一定要读原著,经典原著和各种传达解读是完全两回事。自己说的每句话,得出的每个结论,都要有来处,都是在这个领域里有基础有传承地发展出来的。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方法,分析、推导、论证,才能产生自己发现和贡献,把这个领域的认知往前推动一点点。这可能就是“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之一,它的可贵与难得之处吧,要让每句话都立得住。
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花了我大量的时间,矫正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对经典原著的获取有困难,电子书虽然方便下载和阅读,但做为引证,页码不准确,一些辅助的信息不全面,这可能也是电子阅读时代,信息飘忽的一种体现。所以务必找到原著的扫描版本,引文的指针才能精确指向人类知识积累的某个平静而伟大的时刻。比如马斯洛同志于年提出,又在年重印的需求层次论。
编辑搜图
有些广为流传,甚至已经成为共识的信息,回过头去反溯,找不到源头。比如大家都喜欢引用,网上也处处可见的,所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的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很优美,但是我没有找到原文和源头,它就像一段无本之木,漂浮在中文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个新的现象。如果有读到本文的同志知道这句话的源头,希望能够不吝分享。回到源头,体会一手信息,这可能本身就是对世界解魅的笨办法和硬功夫。
3、规范写作开始写作,对英文的表达和琢磨自不必说,这个过程真是感觉到语言是世界的边界。对某种语言的掌握和体会的细腻与丰富程度,代表了我们在那个世界探索的范围。如果说我中文世界的小宇宙有一个充气的健身球那么大,我的英文世界估计就是个乒乓球,语言的贫穷,限制了我思维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作为第一篇非母语的文章,踉踉跄跄,将就着成文,不忍多看。
写作的过程中,另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又很费时间的工作,是做referance(引证)。找到原文原著之后,要搞清楚所投稿杂志的要求,遵循不同格式要求来整理。比如有美国心理学会的APA引文格式,有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MLA格式等等,虽然基本要求差不多,都是关于信息来源是专注、论文、会议论文等的分类,还有具体的作者信息、发布年份、页码等,但还是有很多细致的工作需要调整,比如斜体啊,缩进啊,大小写啊,顺序啊,一个作者还是多个作者等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规定。
图片尽量用自己有版权的,自己拍的照片或者自己做的图最好。如果需要引用,一样要尊重其他作者的贡献,标识清楚是在哪里使用了谁的图片。现在也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为了对抗网络的不确定性,引证的时候需要表示抓取的网址和时间。比如这是一张年4月15日抓取自